评论:《无处落脚:暴力、排斥和在美异族的形成 (索恩系列)》贝丝·廖-威廉姆斯【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司马文岚2020-03-26 22:03:33
不同意图瓦西的观点。首先,照图瓦西的理解,英文应该是violence against the alien。 violence of the alien 是什么鬼。其次,全书的主旨就是对华人的暴力和排斥(从1882年exclusion act正式开始)如何形塑华人作为一种异类(alien)在19-20世纪的美国社会。
- 流浪剑客2021-03-22 10:23:59
留美华人强推
- 虎鲸与南京2021-03-21 13:23:44
让华人显得与众不同的特点主要有两个。首先,他们在海外的职业生涯从非常低的经济起点开始。其次,他们在上升的过程中所走的路径也有其特点。一方面,海外华人通常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特定国家里从赤贫状态起步。另一方面,哪怕早期移民和他们的后代已经实现富裕,在接下来的一些年里,仍旧有新的赤贫华人到达这个国家。所以本地人持续地用自己的双眼看着这个奇观,就是到达的时候比他们更穷的中国人最后反而超过他们。这样的故事在之后可能会带来很多启发和灵感,但是在当时他们让世界各个国家的很多人感到很难堪。这样的例子还有,尼日利亚的伊博人、斐济的印度人、西非的黎巴嫩人、东欧的犹太人和东南亚的华人所实现的从贫困到富足的崛起。在富足的环境下出生的人实现更大的富裕可能会激起人们的嫉妒感,但是不会像暴发户的成就那样伤害其他人的自尊心
- 基瑞尔2022-06-28 23:01:47
「索·恩」又部老大难(本书对<摇滚音乐史>、<西方通史三>表示,不好意思我先“上岸”一步),试着去忘记或是“推导”它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动,而是专注于笔下的故事。满载着伤痛与血泪、被迫建立的飞地生活,那些被烧毁的存证和不断缩小的生活范围;“更具包容性、同情心”终是泡沫幻象,这段历史是对那个年代留下的重要存证。而在了解与介绍之外,它也从中启发对移民关系、两国关系有更不同出发的认识。作者是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者,同样是事件的(间接)亲历者;载着对祖父的纪念写成了这本书,它因为扎实的资料充满分量,也更因这份纪念变得充满温度。【2022 #107】
- 人间theLivings2022-12-12 16:51:51河北
“多地皆以暴力驱赶中国人,住处焚毁,财物尽夺,某情形之下杀人殒命,当局未采取任何严苛手段予以制止,亦未承担保护之责。”暴力似乎远非一系列孤立的事件了,如果联邦政府再不介入,郑藻如相信,中国人会从这个国家彻底消失。
- 赫恩曼尼2022-06-14 13:25:05
三年后,我翻译的这本书终于出版了,出版过程真可谓命途多舛,一度沮丧到放弃——作者讲述了一个基本事实:美国的政治权力结构是如何影响移民政策,并波及多个社群的生存境遇的。这种影响是多方角力的结果,暗藏在国内政治派别、社会阶层、种族包容度、机构制衡、国际外交的缝隙之中。而掘开这方缝隙,窥见内里的机制,本来就需要勇气。希望我浅拙的译笔能配得上这份勇气。
- sojeuhe2023-03-16 12:35:24广东
直觉在当下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华人会越来越难,而黑人为了能迅速融入美国社会会选择站边。
- 龟城摧塔客2023-04-16 12:09:41江西
空洞的图书馆作品,美国人遇到真正的“外国人”也难掩人性之恶,多为以法案切入点的国家视角叙述,华人为主体的作品实际上则被推到角落,当然可以用资料太少来辩解,但作者作为十九世纪华人移民后裔完全没有个人意识,完全没有采访长辈与其他华裔的努力,使其沦为纯粹的学术资料。
- 阿鱼2023-05-24 20:51:56江西
中国人并不是抵达美国的第一批外国人,但从《中国人限制法案》到《排华法案》,美国第一次通过法律方式界定美国公民和外国人,为的就是将中国人从这个国家清除出去。中国移民的勤奋聪敏,以及所谓的“抱团,难以归化”,被美国西部白人劳工视为威胁,从反华运动演变成使用暴力的系统性驱逐——The Chinese must go。对自身生活状态的不满以及白人至上的信仰,暴力排华成了一个宣泄出口。本书的重点其实并不在于描述华人如何惨,以及延伸到亚裔如何被拒之门外,而是客观描述在贸易扩张的19世纪,美国的各方势力如何塑造现代美国的异族。如同硬币的两面,塑造美国异族的同时,美国公民的概念也自然诞生了。
- 陈钢2023-05-24 09:37:04浙江
19世纪时,美国西部民团威胁、殴打、杀戮、驱赶中国人。白人暴力暴露了西海岸工人希望建立一个白人共和国的梦想与目光投向中国的世界性帝国主义者之间的冲突。
- ...2022-11-19 19:19:38广东
本书的核心更像是解释“外国人”概念在美国历史上的形成与变形,而之所以讲排华,是因为作者恰好是华裔,或者有这方面的资料。书中的华裔群体比我想象中的更面目模糊,个体和群体在这场历史中只是被驱逐的对象,甚至没有驱逐者来得清晰,仅结尾偶然提及的一个“疯”女士,本书意欲讲述人类历史,人性的部分却只在此处露出一角。
- 木杉涵2022-11-25 05:25:04美国
翻译的不错。
- 四月武器2022-08-30 21:43:24河北
每一个向往美丽国的华人都值得去了解的排华史。 他们认为印第安人,墨西哥人都是可以同化的,但华人不会。(有个别娶了白人女性的华人上教堂成功融入当地,但很少。) 两个罗斯福总统,西奥多正式通过了排华法案,富兰克林取消了(二战期间为了争取亚洲的支持)。 华人的对手是当地的底层——认为华人抢了他们工作,但不仅仅如此。或许,还有已经上岸的华人?
- 两万斤2022-11-05 12:22:34吉林
对于“暴力排斥”和“暴力的种族政治”(violent racial politics)的描述非常非常非常好,也足够新颖,虽然书中对排华话语特殊性建构及其原因的描述并不充足,也瑕不掩瑜捏,再者,本书的可读性可太强了,贝丝老师尊滴幽默(五小时200页!我突破自己的极限!(ddl果然是第一生产力🚬
- 麒麟2022-12-09 19:19:28北京
读起来比较乏味,流水账记录为主,太多的细节,读也行不读也行,重点在于记录发生过的事,对于背后的原因分析较少,让我想到了另一部比较乏味的书《耶路撒冷三千年》,我觉得普通大众读者不做研究的,可能不需要了解那么多细枝末节的陈芝麻烂谷子,直接说结果,并且分析,可能更好。
- mi_li_a2022-12-15 20:11:44上海
目前为止读过的关于排华历史最喜欢的一本,最近读到的女性学者的书籍总能让我发出“哇 还有这种角度 这种方式”的感叹。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 1. 法律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差异。最为熟知的1882年《排华法案》其实并没有在法律执行上获得联邦层面的有效支持,最终效果十分有限 2. 联邦和精英阶层起初反对反华。联邦出于海外扩张和外交打算,精英阶层出于自身利益打算(“爱国守法的美国人”,与反华的主体工人群体区分)。但最终面对愈演愈烈的白人暴力选择漠视和接受排华。 3. 居然有人觉得驱除华人也是对华人的保护,让他们“免受白人暴力” 4. 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加强了公民性的塑造,因此也加深了“外国人”和“异族”的概念。在这个时间节点大批到来的中国移民成了“异族中国佬”,对待他们的移民政策塑造了美国现代移民政策
- 橙小虎2022-12-17 10:38:29江苏
第二本索恩,这系列都这么学术的吗?排华只是表象,内在的核心问题是:谁是美国人?
- 思想的苇草2023-01-17 11:24:50上海
华人吃苦耐劳,勤劳等,从底层逐渐上升,让底层白人产生了恐惧,有一种被争夺权力的威胁,从而产生了“中国人必须走”的浪潮(有种历史回归感),而这表相背后是社会矛盾,政治斗争等的角逐,而这只是一个显示,差异在这其中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这里让我想到王德威研究华语文学背后矛盾与纷争的原因。
- 比之匪人2023-03-07 22:06:29江西
不知有人研究过吗:中国或中国人在西方世界的感观怎么这么不好!
- 今天也要开心鸭2022-07-03 23:25:22
简洁好读的关于“排华”的读本。从自发排华行为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制度,受到了各方面利益的牵扯与影响。留美华人经历了很多也影响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