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和他的作品》胡金铨【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老舍和他的作品》封面图片
书名:老舍和他的作品
作者:胡金铨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译者:
出版日期:2018-10
页数:224
ISBN:9787559623294
7.7
豆瓣短评

前往下载

当当正版

知乎搜索

全网资源

内容简介:

老舍和胡金铨都是老北京人,都爱好书画曲艺、民俗文化。作为同乡,胡金铨喜欢读老舍的小说,创作电影时也曾受其影响。1973年到1975年,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发表了研究老舍的系列文章,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本书是胡金铨对老舍生平、作品和文艺活动的梳理,从老舍的出生起笔,详述其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胡金铨认为老舍具有北京小市民的特点——“安于现状,不做过激的事情”,他称之为“北京(骨泉)人”。这种个性影响了老舍的为人处世,也在其笔下人物的身上得到展现。书中所引资料包括老舍的自述、友人的回忆和其他发表于世界各地报刊上的文章等等,由胡金铨走访英美大学图书馆调查整理而成。

擅拍武侠电影的胡金铨,银幕内外都处于行走的旅途中,老舍在其笔下也有了漂泊者的形象。以故乡北京为连接点,“走”成为这两位大师人生轨迹的关键词,其间的艺术影响和气韵传承可以借本书一窥。

注:(骨泉),读“sónɡ”,异体字,同“?”。

作者简介:

胡金铨,电影导演。1932年生于北京,1949年移居香港。初入电影界曾担任美术助理及演员,1965年在邵氏电影公司自编自导了处女作《大地儿女》,创作该片剧本时从老舍作品《火葬》《四世同堂》中汲取了灵感。电影代表作有:《侠女》《大醉侠》《龙门客栈》《迎春阁之风波》《忠烈图》《山中传奇》等。其中《侠女》获得第28届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由此将华语武侠电影推广到全世界,也令胡金铨成为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广泛瞩目的华人导演。1997年因心脏手术失败在台湾逝世,生前唯一口述自传为《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并留下《胡金铨谈电影》《胡金铨随笔》等文集。

目  录:

自序 不成问题的问题

第一章

老舍的出生/ 庆贺新春叫“庆春”/ 其他名号

第二章

父亲殉了大清朝/ 母亲挑起养家重担/ 幼时的穷困/“北京(骨泉)人”

第三章

入小学堂/ 北京孩子的生活/ 不十分用功的学生

第四章

母亲的影响/ 在“北师”/ 对清朝倒台的兴奋/ 新希望趋于幻灭

第五章

时局像“走马灯”/ 当小学校长/ 没在“五四运动”里面/不做“过激的事情”/“理想公民”

第六章

“小教育官儿”/ 写《老张的哲学》的材料/ 去南开中学教国文/ 文化界的热闹/ 从津返京,生活复窘/读英文认识艾温士教授

第七章

二十七岁赴英/ 伦敦大学东方学院/ 中国语讲师的工作/本薪与“外快”

第八章

初到伦敦/ 租房经历/ 莫逆之交艾支顿/ 从不提合译《金瓶梅》/ 搬到学生公寓受罪又受气/ 房东太太的女儿

第九章

英国人不注重“吃”的原因/ 《二马》里刻画的英国人/ 失业和学非所用的本地人/ 身在番邦,心怀祖国/ 国内的变化/ 严肃的“私生活”

第十章

开始创作的动机/ 极喜欢读狄更斯的作品/“学贯中西”“靠得住”/ 中国旧小说和地方曲艺的影响/ 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二十三,罗成关”/ 定亲退婚“遭大难”/ 《老张》投稿经过的几种说法

第十一章

处女作轰动文坛/“文学研究会”/ 《赵子曰》/ 革命行动最大的好处是“不用上课”/“赵子曰”式的青年

第十二章

以英国为背景的《二马》/ 告别伦敦,游览欧洲大陆/ 《二马》和巴黎/ 坐上法国邮轮去新加坡 / 喜欢夸大自己的穷困

第十三章

第四部小说《大概如此》胎死腹中/ 比较东西方社会,思想上起了变化/ 离开欧洲前后的中外时局

第十四章

放弃写“华侨奋斗史”一类的故事/ 《小坡的故事》/ 辛苦的创作过程/ 在新加坡住了半年

第十五章

被催婚/ 和胡絜青成家/ 几桩“罗曼史”/ 梅花与初恋/ 道路传闻的“一段情”

第十六章

被聘为教授/ 初到济南的失望/ 一生较好的一段时光/山东的政治空气

第十七章

齐鲁大学的历史/ 讲课非常“叫座”/“能说会道”带来的“明星感”/ 和冯玉祥拉上关系/“温和”的“反对派”/ 喜欢“耍滑稽”而丢了教职

第十八章

一生创作最旺盛的时期/ 影响写作情绪的三大因素/ 时局:大动荡时期/ 文艺思潮:左、中、右各派的“争鸣齐放”/“三十年代文艺”/ 始终保持“散淡的人”的立场/ 写闲适性的文章

第十九章

供求需要,大力增产/ 写短篇应付各杂志编辑/ 教书和写作在时间上起了冲突/ 卖文无法糊口,重操粉笔生涯/ 《磕头了》

第二十章

长篇小说:《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 / 短篇小说/其他创作

第二十一章

重操旧业/ 好友白涤洲病逝/ 搬到“洋气”的青岛/衣、食、住、行、玩

第二十二章

山东大学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上任于青黄不接之际/ 和在“齐鲁”时一样受学生欢迎 /“议和会”/ 辞掉教职,专心写作/ 只有买画舍得花钱

第二十三章

日本对中国节节进逼/ 炮火中的济南/ 以文艺的力量参加抗日/只身南下去武汉/ 住进冯玉祥家/ 武汉三镇所见

第二十四章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领导权”落到“散淡的人”身上/“文协”的周转/ 开理事会借“大头儿”们请吃饭举行/“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第二十五章

对“文协”的两大贡献/ 推行通俗读物/ 大量的创作:“旧瓶装新酒”

第二十六章

“文协”会刊《抗战文艺》/“文艺与抗战有无关系”的笔墨官司/ 梁实秋的“与抗战无关论”/ 为《抗战文艺》写的文章/ 附文:“文协”致《中央日报》的公开信

第二十七章

全副精神放在“文协”上/“巧妇作成无米炊”/ 日机轰炸下坐船去重庆/“通俗文艺讲习所”/“作家战地访问团”

第二十八章

第一个话剧剧本《残雾》/ 重庆的“五·三、五·四”大轰炸/“文协”同人躲警报/《抗战文艺》陷于极端的困境

第二十九章

“前线慰劳团”/ 长诗《剑北篇》及自我批评/ 用“辙”多,朗诵效果比默读好

第三十章

“保障作家生活运动”/ 要求提高稿费,忠实支付版税/ 成立“救济贫病作家基金”

出版后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