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封面图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因此也称天宝之乱。

词条内容:

 
其他:安史之乱

唐朝,经过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后,逐渐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创造了开元盛世,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到鼎盛。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土地兼并,致使百姓迁徙流亡。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其他:安史之乱

唐朝宫廷日益腐化,唐玄宗李隆基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贵妃杨玉环一家更是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其他:安史之乱

朝堂之上,唐玄宗后期有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长达十九年,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李林甫死后上位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只顾循私误国,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其他:安史之乱

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唐玄宗李隆基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其他: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朝廷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洛阳,唐玄宗率众逃至成都,史称“安史之乱”。

 
其他:安史之乱

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杨国忠及其子、户部侍郎、韩国夫人等人皆被杀死。唐玄宗在众人的请求下杀死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二子灵武。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其他:安史之乱

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安禄山则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长达八年时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中央的权力大大削弱,节度使的权势越来越大。战后大唐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藩镇割据的现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