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词条内容:
1861年,泰戈尔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在英国殖民统治的东印度公司时代可谓财运亨通。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曾以特许状的形式给予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随着时间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企业变成了印度的实际主宰者。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泰戈尔从小便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熏陶。
泰戈尔的父亲有14个子女,泰戈尔是最小的一个,也是家庭中每个成员钟爱的孩子。他不喜欢学校的刻板生活,但他在长兄和姐姐的监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后来他遵照父兄的意愿到英国留学,阅读了大量英国文学作品,这对其创作和文学观的形成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面对侵略者,他对英国的感情又是复杂的。
泰戈尔从小就醉心诗歌创作,从13岁起开始写诗,诗中洋溢着反对殖民主义和热爱祖国的情绪。19世纪90年代是他创作的旺盛时期。他的创作多取材于印度现实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义、封建制度、愚昧落后思想的重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描绘出印度社会在新思想的冲击下的变化及新一代的觉醒。
1910年,泰戈尔的孟加拉文诗集《吉檀迦利》出版,后来泰戈尔旅居伦敦时把包括《吉檀迦利》在内的部分诗作译成了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译本出版,泰戈尔凭该作获得了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这一年,泰戈尔还创作了《飞鸟集》。325首清丽的无标题小诗,囊括了白昼与黑夜、溪流与海洋、自由与背叛,用短小的语句道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时展示着他对生活的热爱。
1915年,泰戈尔结识了甘地。二人有很深厚的友谊,但是泰戈尔对甘地的一些做法并不赞同。他们并不掩盖两人之间的意见分歧,同时在道义上和社会活动中,总是互相尊重与互相支持的。
泰戈尔对中国有很深的情怀,少时就向往这个古老富饶的大国,同情中国人民的处境,怒斥鸦片贸易。1924年他终于来到这里,由林徽因和徐志摩作陪,还留下过一张 “岁寒三友照”。林人面桃花似梅;徐郊寒岛瘦似竹;他仙风道骨似松。他羡慕二人的爱情,作诗云: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它们之间的微风轻叹了一声: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