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大撤退

《宜昌大撤退》封面图片

湖北省的宜昌,素有“川鄂咽喉”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宜昌更成为悬系中国命运的咽喉。危急存亡之秋,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冒着日军的炮火、轰炸,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入川,维系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依赖民营企业组织的撤退仅此一例。

词条内容:

 
历史:宜昌大撤退

宜昌大撤退发生的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华北、华东、华中等地的机关、学校、工厂企业纷纷向四川搬迁,大批人员、物资的撤退成了战时交通运输的重中之重。由于日军的轰炸以及四川的地形,长江水道成了抗战期间贯通前后方的“黄金水道”。宜昌作为入川的门户,有着重要战略地位。

 
历史:宜昌大撤退

由于当时运输船只缺乏,要将物资全部运抵需要1年时间,这与40天内将物资和民众转移的目标背道而驰。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人是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原本不愿为官的卢作孚,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挺身出任交通部常务次长,主管水陆交通工作。正是卢作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让宜昌大撤退成功实行。

 
历史:宜昌大撤退

为了完成宜昌大撤退40天内将人同物资全部运出宜昌的目标,卢作孚使用了著名的“三段航行法”。“三段航行法”对于航运公司来说,意味着更复杂的操作、更高昂的成本,但是却将6天一次的航程大大缩短。正是因为卢作孚不计成本的使用“三段航行法”,宜昌沦陷前,宜昌大撤退成功运送各类人员150余万,货物100余万吨。

 
历史:宜昌大撤退

在宜昌大撤退中,以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为代表的许多轮船公司都做出了表率。在宜昌大撤退期间,民生公司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于抢运物资和人员的战斗中作出了杰出贡献。期间总共16艘船只被炸沉炸毁,69艘船舶被炸伤,造成117名员工壮烈牺牲,另76名员工伤残,民国政府曾称赞“民生公司是爱国的公司”。

 
历史:宜昌大撤退

宜昌作为军事要地,日军断然不会让宜昌大撤退顺利进行,为了守住宜昌,张自忠将军率领的第33集团军,汉水防线顽强阻击日军。正是张自忠将军英勇的作战给了宜昌大撤退宝贵的时间。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在战中英勇奋战,最终战死沙场。

 
历史:宜昌大撤退

凭借“宜昌大撤退”转移的数以万计的专家、技术工人,以及数万吨物资设备,重庆建立起了综合性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为将士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武器,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宜昌大撤退”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比起敦刻尔克大撤退,依靠民间组织的宜昌大撤退堪称“人间奇迹”!

 
历史:宜昌大撤退

时至今日,为了缅怀投身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先烈和在宜昌大撤退中死难的同胞,为了让后人们牢记这段历史,宜昌政府在宜昌市滨江公园夷陵长江大桥修建了宜昌大撤退纪念园。宜昌大撤退纪念园再现了当时装卸工日夜搬运上船,纤夫拉船抢过险滩等恢宏的历史场面,是宜昌码头文化和抗战文化的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