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争端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并最早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但1960年代开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频繁在南海进行骚扰,让南海争端一直没有真正平息。
词条内容:
中国人最早对南海诸岛的发现可以上溯到汉朝。东汉杨孚《异物志》有「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的记载,这里的「涨海」就是当时中国人对南海的称呼,「崎头」则是当时对南海诸岛的岛礁沙滩的称呼。三国时期的《扶南传》则具体描绘了南沙群岛的形态:「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古,珊瑚生其上也。」唐宋年间,许多著作将西沙和南沙群岛相继命名为「石塘」、「长沙」等,宋元明清四代,以此为名记述南海诸岛的书籍多达上百种。
到了元代,对南海诸岛地理位置的记载更为详细,《岛夷志略》中有「万里石塘,由潮州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一脉至爪哇,一脉至渤泥及古里地闷,一脉至西洋遐昆仑之地有。」明代《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也标有长沙和石塘。而清代《更路簿》更是详细记载了中国海南岛渔民所习用的南沙群岛各个岛礁滩洲的地名和具体方位。由于《更路簿》是海南渔民的集体创作,可见早在清朝或更早,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对南海进行了开发活动。
对于南沙群岛的直接管辖最迟起源于元代。《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图叙》记载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群岛。明朝也有关于南海卫巡辖西沙、中沙、南沙群岛的记载。清政府更是将南沙群岛标绘在权威性地图《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上,对南沙群岛行使行政管辖。到了近代,南沙群岛曾被法国侵占,但遭到了中国渔民的强烈反抗,民国政府也提出了抗议。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南海建立地级三沙市,政府驻西沙永兴岛。
由于二战爆发,南海诸岛于1939年被日本侵占,但随着反法西斯同盟的节节胜利,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中国于1946年正式接管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并在岛上立主权碑。1947年,中国重新命名南海诸岛全部岛礁沙滩名称共159个,并公布施行。1983年,公布了南海诸岛的标准地名。大量详实的史实证明,南沙群岛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开发的,中国政府早已对其行使管辖和主权,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由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等国的频繁挑衅与骚扰,南海争端层出不穷。从1956年开始,越南持续占领西沙珊瑚岛,1973年又将南沙群岛的一些岛屿划入版图。到了1974年,越南攻击中国巡逻舰艇,打死打伤中国渔民和民兵多人,中国增加巡逻舰艇进行反击,西沙海战爆发。在邓小平、叶剑英和许世友的指挥下,通过两天的战斗,共毙伤越南官兵百余人。中国从此清楚了越南在西沙群岛的势力,牢牢控制了永乐群岛核心区。
自20世纪70年代起,围绕南海的主权归属及部分海域的管辖权形成了6国7方的争端局面,而随着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南海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南海地区石油天然气储藏量超过200万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同时,南海还是国际海运最繁忙的交通线之一。南海是中国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航道要冲。每年经过南海地区的油轮载油流量是苏伊士运河的5倍、巴拿马运河的15倍。
整个南中国海海域面积为350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海九段线之内的海域面积为200多万平方公里。而在中国南沙群岛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主要有: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其中,越南侵占岛屿和礁石30个;菲律宾侵占6个;马来西亚侵占3个,巡视监控4个;文莱占领1个;印度尼西亚虽未占领岛礁,但对邻近海域有主权要求;而中国本身仅实际控制8个(包括台湾驻军的太平岛和中洲岛),巡视监控21个。
菲律宾霸占南海部分岛屿的主要依据是:这部分岛屿原为「无主岛屿」,而且从地理上说,它们离菲律宾最近。自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三世上台以来,中菲关于黄岩岛主权及南海问题出现过多次摩擦。2013年,阿基诺三世政府向荷兰海牙常设仲裁法庭提起「南海仲裁案」,2016年7月,该法庭裁决菲律宾胜诉,否定了中国的九段线。中国对此的态度则是不参与,不接受,不承认。但在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上台后,中菲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