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

《莫言》封面图片

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2011年凭小说《蛙》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的作品至少已被翻译成40种语言。

词条内容:

 
人物: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莫言的童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小学五年级时莫言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这期间莫言经常偷看“闲书”,无书可看时他甚至看《新华字典》。后来莫言靠《中国通史简编》这套书度过了文革岁月,接着又背着它走出家乡。1976年莫言参军,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四年间,莫言阅读了一千多册文学书籍及不少哲学、历史书籍,包括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的《资本论》等。

 
人物:莫言

1981年莫言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春夜雨霏霏》。1984年著名作家徐怀中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建文学系,他看到莫言的《民间音乐》后十分欣赏,破格录取了莫言。1985年莫言发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该书被形容为“一个天才作家诞生的重要信号”。1986年莫言毕业后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引起文坛极大轰动,由《红高粱》改编的同名电影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荣誉的中国电影。

 
人物:莫言

1987年莫言的中篇小说《欢乐》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一、二期合刊上,由于当时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该书遭到批判,《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刘心武被停职调查,这期刊物也被收回销毁。1988年莫言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这部社会批判作品受到当时的政治风波影响,一度只能在港台出版。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在看到这部小说后,感到非常震撼,决定开始翻译莫言小说,葛浩文也成为了日后莫言作品走向世界的功臣。

 

1988年莫言创作了长篇讽刺小说《酒国》,被葛浩文誉为创作手法最有想象力、最为丰富复杂的中国小说,莫言凭借《酒国》获得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1992年,莫言作品的第一部英译本中短篇小说集《爆炸》在美国出版,被评价说:“有如福克纳,莫言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想象力鲜活丰富、圆满自足的世界。”此后莫言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通过他的小说,莫言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人物:莫言

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最后以一票之差无缘奖项,这再次引发了关于茅盾文学奖的争议:入围作品的十位作者,竟有八位是各地作协主席或副主席。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曾是读者买书、读书的重要指南,然而如今它风光不再,而且争议缠身,“评选标准不当”、“评选办法不透明”等等,被挑了不少毛病。同年,莫言获得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评委会赞扬他的作品“语言激情澎湃,具有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

 
人物:莫言

2006年莫言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成为继巴金后第二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2011年获韩国万海文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并凭《蛙》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奖项的中国籍作家,而第一个获此奖项的中国人是法籍华人高行健,其著作有《灵山》、《一个人的圣经》、《逃亡》,但在大陆被禁止出版,文革时他被迫烧掉一箱手稿,他说:“作家不能屈服于审查。自己想家却无法回到祖国。”

 
人物:莫言

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他说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而且可以虚构地理。莫言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通过对自己故乡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这样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达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人物:莫言

在西方作家中莫言最推崇两位,即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小说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的场景切换和时空颠倒,具有明显的空间形式小说的特征,与福克纳的风格遥相呼应。而他引用神话传说以及动物角度叙事则明显带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意识流是莫言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将过去与现实交融在一起,令故事诗意化和梦境化,这兑现了自己对于仿梦小说的追求,形成了他独特的幻觉现实主义。

 
人物:莫言

莫言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同时,努力从齐鲁文化、蒲松龄《聊斋志异》、《封神演义》、元杂剧、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等传统和民间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又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获得鲜活的养料,在局部或部分模拟历史与现实的同时,使自己的创作插上了自由想象的翅膀,达到了高度的真实性和高超的艺术创造性的近乎完美的结合,从而在继承西方现代派大师的基础上,又扎根于本土文化,实现了文学从现代主义在中国到现代主义中国化的飞跃。

 
人物:莫言

莫言作品具有强悍的暴力主义,《红高粱》是一个初级文本,《檀香刑》是最能代表莫言暴力美学的巅峰之作。暴力语言是一种证词,以验证民族的原始生命力的存在,莫言以独特的感官描写展示暴力带给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这样极致的暴力描写,令读者的评价也两极分化,不喜欢的人立刻扔书呕吐,喜欢的人则欲罢不能。莫言以狂欢化的眼光观察世界,努力发掘出藏污纳垢的乡土民间中的狂欢精神,使自己的小说具有了狂欢化风格的先锋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