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本·纳伊夫

《穆罕默德·本·纳伊夫》封面图片

穆罕默德·本·纳伊夫,1959年出生,沙特人,一直致力于维护沙特社会稳定和重拳打击恐怖主义,曾任沙特阿拉伯王国副王储兼第二副首相和内政大臣。2015年,沙特国王萨勒曼废除穆克林的王储以及副首相职务,任命穆罕默德·本·纳伊夫为王储。2017年,穆罕默德·本·纳伊夫被免去王储位置。

词条内容:

人物:穆罕默德·本·纳伊夫

穆罕默德·本·纳伊夫年少时在美国学习。1970年代末求学于刘易斯克拉克学院,1980年代末在FBI学习情报间谍,1992-1994年在苏格兰场反恐研究所研习反恐。回国后,穆罕默德·本·纳伊夫一直以来辅佐父亲前王储兼内政大臣纳伊夫致力于维护沙特社会稳定和重拳打击恐怖主义,但穆罕默德·本·纳伊夫与其父王的在一些政策和立场上并不一致。穆罕默德·本·纳伊夫是典型的亲美派,而其父则一直对与美国合作比较抵触。

人物:穆罕默德·本·纳伊夫

穆罕默德·本·纳伊夫是美国中东反恐政策和情报支持的坚定拥护者,他在担任沙特内政部副大臣和大臣期间,便为美国提供了关键性的情报服务,被称为“反恐王子”和“间谍专家”。早在2001年前,纳伊夫便是深受尊重的重要反恐支持者。1999年,他成为内政部大臣助理,期间接管其父大量日常管理工作。对沙特人来说,纳伊夫强硬的反恐立场拯救了他们,因为“9·11事件”后,“基地”组织已做好袭击王室和美国中东盟友的准备。

人物:穆罕默德·本·纳伊夫

2003年5月12日,本·拉登对沙特首都利雅得发动了首次袭击,造成8名美国人、2名澳大利亚人和沙特安全部队人员死亡。该事件标志着基地组织针对沙特本土和沙特境内外国工人袭击的开始。随后3年,沙特成为“基地”组织频繁袭击的目标。纳伊夫领导了打击基地组织的战斗。至2007年,纳伊夫领导的内政部基本控制了基地组织活动,平息了恐怖主义威胁。可见,果断的姿态与谨慎有效的行动为纳伊夫赢得了“反恐王子”的美誉。

人物:穆罕默德·本·纳伊夫

2009年,“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在也门崛起。面对难以消除的恐怖威胁,纳伊夫建立起打击针对美国和沙特恐怖袭击的信息网络。2010年,正当“基地”组织策划袭击一架从也门飞抵芝加哥的飞机时,纳伊夫及时向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反恐顾问约翰·布伦南交换了情报。最终,该飞机迫降迪拜,炸弹被成功解除。精准的情报掌握能力、通畅的情报交换渠道和丰富专业的情报训练,为纳伊夫在国际上赢得了“间谍专家”的美名。

2009年,纳伊夫同意与一名“基地”组织头目阿卜杜拉·艾斯里(Abdallah Asiri)见面——前提是,如果纳伊夫会见艾斯里,那么他将供出他的同伙并缴械投降。然而,当2009年8月27日双方如约在内政部纳伊夫的办公室会面时,艾斯里在拨通其同伙电话后,突然点燃炸弹引火自焚,最终纳伊夫只受轻伤。此事件更加刺激了纳伊夫的反恐决心。

人物:穆罕默德·本·纳伊夫

纳伊夫精通打击恐怖组织最前沿技术,尤其是掌握了改造被捕恐怖分子思想的诀窍。这些被关押的恐怖分子每人得到大量津贴,允许亲戚探望,甚至被允许在监督下参加婚礼和葬礼。而他们的家人也会得到特殊补贴以改善住房、医疗和教育质量。这些政策的目的在于促使恐怖分子的家人有能力为他们的儿子承担责任,放弃恐怖分子身份。就当前内政部公布的数据来看,在完成监狱改造的人中,仅有20%重返恐怖组织,这一比例已远低于美国和欧洲。

人物:穆罕默德·本·纳伊夫

纳伊夫虽然在反恐上拥有优秀的成绩单,但在内政上,纳伊夫与其父亲一样被民众视为好武力镇压、对改革持极端保守态度的领导人。海湾地区的异见者把沙特看作“纳伊夫残酷镇压下的和平沙特”,因为沙特君主仍将持不同政见者视为恐怖分子。就形势而言,阿卜杜拉任期内的改革大火尚未烧起来,纳伊夫对反动派的强硬态度却已将火苗扑灭。所以虽然纳伊夫是亲美派,但美国对其在内政上的表现仍倍感担忧。

人物:穆罕默德·本·纳伊夫

纳伊夫的父亲于2012年逝世。2015年阿卜杜拉去世,当时的王储萨勒曼就任新国王,此前担任副王储的穆克林则顺位成为新任王储。但仅仅3个月后,新国王萨勒曼突然发布国王令,免除其同父异母弟弟穆克林的王储及第一副首相职务,指定其侄子、副王储穆罕默德·本·纳伊夫为新王储;指定其儿子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为副王储,即王位第二继承人。这也标志着穆罕默德·本·纳伊夫即将成为王室第三代中第一个坐上国王位置的人。

人物:穆罕默德·本·纳伊夫

但好景不长,2017年6月21日,沙特国王萨勒曼命令,免去他的侄子穆罕默德·本·纳伊夫的王储、副首相和内政大臣职位,任命自己儿子、副王储、第二副首相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为王储和副首相,并继续担任国防大臣一职。这样看来,两年前萨勒曼任命纳伊夫为王储,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儿子过渡罢了。而这次任命是否会对沙特王室内部产生新的危机,以现任国王萨勒曼为首的苏德里七兄弟是否能够平稳的控制局面,世界各方都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