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

《丰子恺》封面图片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生,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代表作品 《缘缘堂随笔》。

词条内容:

丰子恺原名丰润。丰润出生后,父母为其取小名“慈玉”。在家乡念小学时,老师为减少名字的笔画,改“润”为“仁”,“仁”在意义上与“慈玉”的“慈”接近,遂叫丰仁。丰仁进入师范学校后,受到国文老师单不庵的器重。单不庵觉得在单名之外应该有一个双名,给他取了“子顗”。后改为“子恺”(恺与顗同,意为安乐)。从此便有了“丰子恺”。后来他写文、作画均用此名。在他早期作画时曾用TK署名那是“子恺”二字的英文拼写缩写。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笼,便是十分心情。

人物:丰子恺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李叔同对丰子恺的一生影响甚大,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1918年秋,李叔同出家为僧,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丰子恺作文《怀念李叔同先生》以纪念恩师,自此与佛教结缘,后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人物:丰子恺

另一位对他有较大影响的老师则是夏丏尊,他称李叔同对他的教育方式为“爸爸般的教育”,而夏丏尊老师的则为“妈妈般的教育”。夏丏尊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丰子恺奉为圭臬,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夏丏尊与李叔同也是挚交,夏丏尊对艺术的兴趣可能还多少受到李叔同的影响,两人共事七载,情逾手足,常在一起吟诗唱和,互赠印章。

人物:丰子恺

1921年东渡日本短期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回国后到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等人结为好友。大概朱自清一生中最惬意的生活便是在上虞春晖中学教书时度过的了。当时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等志趣相投的朋友齐聚于此,在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终日饮酒品茶,赏春观湖。朱、丰二人常有唱和,丰子恺请朱自清为自己的第一部漫画《子恺漫画》作序,朱自清则将丰子恺为女儿作的漫画插入自己的第一部散文集《背影》中。

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为筹集学校经费,丰子恺卖掉了浙江上虞的私人住宅“小杨柳屋”,加上其他创办人的集资,共得千余元,同时在孙中山、宋庆龄及教育总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美租界租得两幢房子创办学校。更名为“立达学园”后因经费拮据停办。1932年丰子恺与匡互生欲恢复立达学园,因匡互生遭车祸身亡而终。

丰子恺自回国后一直从事美术、音乐教学,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1937年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1943年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译著出版很多面向中小学生和音乐爱好者的通俗读物,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人物:丰子恺

1943年的时候,丰子恺到五通桥卖画,还结识指点过李道熙。李道熙回忆说“一般艺术家似乎总是给人落拓不羁或生活零乱的印象。丰先生却不然。他的生活虽然朴素,却是有条不紊。就连作画写字时废弃的零星宣纸,也从来不丢掉,总是把它们裁成小片,叠成一叠,收藏着备用。这种纸的用途可多呢…在画面着色时,如果水分太多,要越出轮廓,也只要用这种纸吸一下,便不再渗出了。所以丰先生给画着色时,桌上常备这种纸,供必要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