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四大高僧

《近代四大高僧》封面图片

弘一(1880-1942),俗名李叔同,律宗大师,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虚云(1840-1959),俗名肖古岩,禅宗大师,为后世禅宗复兴培养储备了大量人才。太虚(1890-1947),俗名吕淦森,民国时期佛教教育集大成者,主张八宗共扬。印光(1861-1941),俗名赵绍伊,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词条内容:

 
人物:近代四大高僧

1880年李叔同生于天津河北区地藏前故居李宅,祖李锐,原籍浙江,寄籍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父李世珍,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他降生之日,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后来,李叔同将此松枝携带在身边,终生不离。他的父母都笃信佛教,李叔同幼年时就受佛教熏染,背诵佛经,常在家学僧人作法,六七岁时,跟着年长自己12岁的兄长文熙读书,受到了严格的传统教育。

 
人物:近代四大高僧

李叔同聪敏好学,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多个领域开中华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1918年舍俗出家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于灵隐寺,弘扬南山戒律,曾创设“南山律学院”,是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及《佛学丛刊》、《护生画集》等。

 
人物:近代四大高僧

虚云大师1840年生于福建泉州,祖籍湖南湘乡。父亲肖玉堂公宦游福建,后来受聘于泉州府幕。据老和尚的《自述年谱》说,他初生下来时是一个肉团,母亲骇恸,气壅而死,第二天有卖药翁来,剖开肉团,得一男婴,即后来的虚云和尚。虚云禅师幼时,从师读儒书,十三岁时祖母逝世,家中作佛事,他见佛像经书、三宝法物,心生欢喜。十七岁时离家到衡山出家,半道被截回,父亲怕他再出家,为他娶了两房妻子,他婚后与二女同居而无染。

 

虚云禅师19岁再次出家,20岁依福州涌泉寺妙莲老和尚受具足戒,后在滇中阐教近20年;95岁返曹溪,重建南华,中兴云门,历任福建鼓山、广东南华、云门大觉诸大寺院住持。虚云禅师一生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虚云禅师除了上述恢复重兴寺院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后世禅宗复兴而选择培养储备了大量的护法居士和弘法高僧,其门下嗣祖沙门比丘较为著名的有十余人,其中释一诚、释传印两位大德高僧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人物:近代四大高僧

太虚大师生于1890年,浙江海宁人,两岁时父亲去世,此后和外婆相依为命。外婆信奉佛教,在其影响之太虚大师自幼对佛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八岁时,他的舅父给他讲授古文诗经,在舅父的启蒙之下,太虚大师理解了文学常识,并能对出三五字联。十岁时,因前往普陀山、灵峰诸刹,太虚大师对寺院僧人生活充满了向往之情,回到家之后太虚大师苦读佛经,十六岁时,他毅然前往小九华寺出家为僧。

 

近代,中国佛教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佛教必须要做出相应改革。太虚大师提出了三大佛教革命:教理革命,革除鬼神迷信,积极倡导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精神,去改善国家社会。教制革命,改革僧众的生活、组织制度,建立起适应时代需要的住持僧团。教产革命,变按法派继承寺庙遗产的旧规为十方僧众公有制,并作为供养有德长老,培养青年僧伽,兴办佛教事业之用。他把自己一生都献给了佛教文化事业上,因此也被称为民国佛教教育第一人。

 
人物:近代四大高僧

印光大师生于1861年,陕西合阳县赤城东村人,幼承庭训,初读程朱书,受其辟佛之影响,系因染病,得阅佛经,始悟前非。渐研内典,方知佛法之广博精深。21岁毅然投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礼道纯和尚出家。勤学功课,读发愿文及净土文,知禅净工夫成就之难易,便决心专修净土,毕生以弘扬净土为己志,尝自号‘常惭愧僧’以自励,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专修净土念佛法门,被教界尊为佛教净土法门第十三代莲宗世祖。

 

近代,中国佛教包括净土宗衰颓之极,印光大师全面继承和弘扬中国历代祖师的净土教义,集一千多年来净宗教义之大成。他选定净土五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往生论》、《楞严经大势至菩萨章》),确立净土宗的根本经典,充实了净土法门的念佛方法。他阐明净土宗宗旨和判教,成为净土宗得以成立和区别于其他宗派的核心。他完善念佛仪轨方法,提倡临终助念。他中兴了净土宗,成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