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

《李叔同》封面图片

李叔同(1880—1942),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担任教师之职,后剃度为僧,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他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音乐家、美术家、书法家、话剧家等等,他一生转换各种角色,一个人活出了别人几辈子都没有的精彩。他创作的《送别》传唱至今“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词条内容:

 
人物:李叔同

李叔同出生在天津的巨富之家,祖父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父亲进士出身,曾官吏部主事,辞官后成为显赫的银行家。母亲王氏是家中的三房太太,母亲二十岁生下他时,父亲已经六十八岁。他五岁时父亲去世,之后一直与年轻的母亲相依为命,在这样的环境下,变得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他是个早慧的天才,六岁开蒙,八岁拜师学习经史诗文,又先后师从名家学习篆刻、诗词和戏曲,年纪轻轻,在天津艺林已颇有名头。

 
人物:李叔同

从小的严苛学习使年少的李叔同的内心萌生叛逆,开始迷恋唱戏,并成了铁杆票友,还客串角色。另外他对伶人杨翠喜很是欣赏,每天去“天仙园”捧场,散场后提着灯笼陪她回家。他还指导杨的唱腔和身段,使她的艺术修为大大提高。可惜,杨翠喜被天津南段巡警总局总办段芝贵花一万二千金买下,献与庆亲王奕劻之子载振,换得个黑龙江巡抚的职位。后来此时败露,杨翠喜案成为震惊朝野的清末官场弊案。李叔同一片痴情,化作闲愁万种。

 
人物:李叔同

成年后的李叔同交际圈越来越广,一面常与歌郎、名妓来往,不时还粉墨登场,参加京剧《八蜡庙》《白水滩》《黄天霸》等演出。一面与华亭诗家许幻园、宝山文人袁希濂、江湾儒医蔡小香、江阴名士张小楼义结金兰,号称“天涯五友”,并特地摄下一影作为留念。他们切磋诗词、悬赏征文,在当时文坛传为佳话。怎奈之后的几十年各忙学业事业,再见面时不禁感慨万分。五友中的张小楼是最后一个离世,他的女婿就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

 
人物:李叔同

戊戌变法的时候,一向关心国事、憧憬未来又极厌旧制度的李叔同,对这场变革感到很兴奋,积极鼓吹新说,支持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直言:“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自存!”并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明志。不料,戊戌政变只坚持了103天就失败了,六君子殉难,康、梁逃亡海外。外界哄传李叔同是康、梁同党,为了避祸,他带着家人,迁居上海。

 
人物:李叔同

八国联军进北京后烧杀抢夺,并于清政府在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使年轻的李叔同满腔忧愤。这一年的春季,他写成《辛丑北征泪墨》,并于5月在上海出版。从《南浦月》到《夜泊塘沽》《遇风愁不成寝》,表达了他对河山沦陷、丧权辱国的无限悲悟。“河山悲故国,不禁泪双垂。”

 
人物:李叔同

1901年李叔同以第12名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就读于经济特科班,和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一起师从蔡元培。由于校方禁止学生阅读进步杂志、报纸,激起学生罢课,蔡元培先生同情学生运动自动辞职,全体学生相继退学。李叔同退学后与许幻园、黄炎培等人成立“沪学会”,开设演讲讲习班,提倡婚姻自主等思想。他创作了《文野婚姻》的剧本,还将《诗经》等古文填词在西洋音乐里,成为流传广泛的歌曲。

 
人物:李叔同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我将骑狮越昆仑,架鹤飞渡太平洋……”这首气势激越、激情澎湃的《祖国歌》,正是李叔同在1905年为“沪学会”所作。从中可见,这个昔日的富家公子,海上名士,已然转变成了冲击旧世界的爱国青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李叔同同样欢欣鼓舞,他在庆贺词《满堂红》中高吟“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人物:李叔同

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是李叔同与留日同学与1906年创办的,并于次年演出了根据小说《茶花女》改编的话剧,这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他男扮女装,出演茶花女玛格丽特。后来,他还曾主演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和改编自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话剧《黑奴吁天录》等。他的演出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特别是在布景、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方面,更是起到了启蒙作用,他本人可称得上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人物:李叔同

在音乐方面,李叔同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他是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1915年他创作了《送别》,以独特的歌词意蕴从民国传唱到了现在。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朴树在翻唱时曾说:“如果歌词是我写的,我当场死那儿都可以。”<br>

 
人物:李叔同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也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鲁迅先生当年在得到李叔同的书法后,曾评曰:“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

 
人物:李叔同

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一帜。他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35岁入“西泠印社”。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该社为之筑“印冢”并立碑以记其事。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锥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他还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并定期编印作品集和史料。

 
人物:李叔同

李叔同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被称为中国油画之鼻祖,他是最早在中国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撰写的《西洋美术史》、《欧洲文学之概观》、《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创下同时期国人研究之第一。他的油画《祼女》为中央美院美术馆镇馆之宝;另一幅《李叔同自画像》现藏于东京艺术大学。画家丰子恺、潘天寿都是他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也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

 
人物:李叔同

丰子恺作为李叔同的弟子,紧随其身影。他亦工于诗文音乐,精于书法绘画,擅于编辑翻译,也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在上海创办立达学园,从事文学、美术、音乐、翻译等工作。在李叔同的广告漫画启发下,于1924年开始发表人文漫画。1925年出版的《子恺漫画》,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开端。另外,李叔同与丰子恺还合作的《护生画集》,诗画合璧,图文并茂。李叔同成为弘一法师后还亲自主持了丰子恺皈依三宝仪式,并为其取法名婴行。

 
人物:李叔同

李叔同39岁的时候在杭州虎跑定慧寺拜了悟和尚为师,正式出家,取名演音,号弘一。其实李叔同早有佛缘,他降生之日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后来李叔同将这根松枝携带在身边,终生不离。他的父母都笃信佛教,父亲的大太太郭氏也是虔诚的佛教徒,教他学会了念诵《大悲咒》《往生咒》。他的长嫂也信佛,曾教他背诵佛经。小时候他常与三弟一起学僧人作法,“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在屋里或炕上念佛玩”。

 
人物:李叔同

李叔同出嫁后给日本妻子的信中写到“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他的妻子携子来劝说他,他拒不会见,妻子无奈对着关闭的大门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妻子知道无法挽回,便要与他见最后一面。妻子问他: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李叔同回答:爱,就是慈悲。

 
人物:李叔同

弘一法师一直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其临终时曾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其善心可见一斑。为弘扬中国佛教律学,弘一法师穷研《四分律》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此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合为精心撰述的两大名著。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并于虚云、太虚、印光被尊称为“近代四大高僧”。

 
人物:李叔同

画家徐悲鸿先生曾多次访问弘一法师这位艺坛前辈。有一次,徐悲鸿发现山上一棵已枯死多年的树木发出了新芽,颇为吃惊,于是问道:“此树发芽,是因为您这位高僧来到山中,感动这枯树起死回生吗?”大师答道:“不是的。是我每天为它浇水,它才活过来。”徐悲鸿曾为大师作油画象,“以全力诣其极”,颇为深刻地表现了弘一法师的庄严与慈爱。

 
人物:李叔同

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曾到福建拜访弘一法师,相见之下,郁达夫先生竟产生削发出家的念头,希望追随大师的步履。弘一法师对他说:“你与佛无缘,还是做你愿做的事情去吧。”并赠郁达夫著作数种而别。郁达夫后来因英勇抗日,被日本宪兵残杀于苏门答腊。

 
人物:李叔同

李叔同一生63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观其一生,半为艺术,半为佛。闻名于中国的僧俗两界。在近代文艺领域里无不涉足,诗词歌赋音律、金石篆刻书艺、丹青文学戏剧皆早具才名。而他在皈依佛门之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丰子恺曾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br>

 

林语堂评价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张爱玲也说过:“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