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

《纳粹》封面图片
组织机构:纳粹

纳粹,纳粹党的简称,原称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1920年成立,其前身为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工人党。1921年希特勒任党首,宣扬纳粹主义、反共产主义、反资本主义、反犹主义,在大萧条时期赢得狂热分子的支持。1933年希特勒任德国总理,成为德国唯一执政党。1945年5月,德国在二战中战败,纳粹党被解散。

词条内容:

 
组织机构:纳粹

1919年德国在一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德国政府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修改宪法,改君主立宪制为议会制,史学家称其为魏玛共和国。魏玛共和共国与协约国签订《凡尔赛条约》,面临着承担战争责任和赔款、将军队消减为十万国防军等问题。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德国出现共产主义倾向,为控制大局,执政党社民党与军方达成协定:军队保护政府,政府不改革军官团体。国家实际控制权落入十万国防军领袖威廉格勒纳手中。

 
组织机构:纳粹

一战的失败和凡尔赛条约让德国人备感屈辱;1923年德国马克暴跌,德国经济崩溃。德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跟国家绑在一起,使国家成为超越个人的绝对审判主体,个人必须绝对接受;尼采的极端反民主思想是纳粹主义的前身,并预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瓦格纳的歌剧中的英雄崇拜和民族主义情绪,被纳粹主义发扬光大。在外交屈辱、经济崩溃的困境中,德国渴望一个强力人物振兴德国,民族心理转向极端。

 
组织机构:纳粹

希特勒1889年出生,父亲十分暴虐,与父亲的抗争使他有了坚强的意志;1905年他来到维也纳,靠画画和打杂工为生;他常去听瓦格纳的歌剧,并震撼于其中深入内心的意志表达;他观摩并总结了当时维也纳市长的演讲,成为其后来演讲大法的基础。这段经历让他拥有了敏锐的洞察力及对当时民众心理的精确把握,同时受反犹主义的影响,产生了对犹太人强烈的憎恨。他当时24岁,一事无成,只有对自己不可抑止的信心和炽热的使命感。

 
组织机构:纳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加入德皇军队,因作战英勇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一战失败后,从事监视德国政党的工作。一次偶然机会,希特勒加入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前身),成为该党第七名党委会成员。纳粹党是在战后德国面临严重经济、政治危机的过程中繁衍起来的,它是一个竭力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反动组织。为了争取群众,扩大影响,希特勒打着“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进行欺骗宣传。

 
组织机构:纳粹

1923年,纳粹党员发展到三万人,成为德国一支新起的引人瞩目的政治力量。这时,德国马克暴跌,金融界一片混乱;法国、比利时出兵占领了鲁尔,激起了德国人民对政府的愤怒情绪和爱国热情;分离主义者企图维护君主制度对抗共和国政府发动了政变。希特勒认为夺取政权时机已到,他联合德军前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发动啤酒馆政变,企图利用暴力推翻魏玛共和国,建立民族主义的独裁统治,最终政变失败,希特勒等数位纳粹党领袖遭逮捕。

 
组织机构:纳粹

由于首席法官在国家主义思想上与希特勒并无原则分歧,因此只判处希特勒监禁5年,其实希特勒只服了9个月的徒刑就被释放了,这期间他写下了《我的奋斗》一书,被视为法西斯的理论和行动纲领。啤酒馆暴动的失败,使希特勒改变了夺取政权的策略,实现了由此前的摧毁魏玛宪政到以后的利用的转变。这次暴动它提高了希特勒和其他暴力分子的知名度,扩大了其社会影响,使希特勒意识到了处理好与国防军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

 
组织机构:纳粹

从1930-1933年期间,经济危机更使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对魏玛共和国政府极为不满。在这种背景下,希特勒一方面为国家社会主义展开强大宣传,对各阶层人民不断做出符合其愿望的慷慨许诺,并重点向中下层的中产阶级发动讨好攻势,以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德国人民因而纷纷聚集在纳粹的旗帜下。1932年的国会选举,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中最大的党派。从此开始兴起。

 
组织机构:纳粹

希特勒取得政权后,将德国纳粹政权的命名为第三帝国。希特勒将日耳曼人是最高等的人种,犹太人和吉普赛人是最低等的人种。为了维护日耳曼人的血统纯正,纳粹德国开始屠杀“落后分子”,其中犹太人大约有三分之二惨死于这场大屠杀。纳粹人自称是社会主义者,但实际上对追求绝对平等的共产主义的态度是敌对的。纳粹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伤害了国家,原因是资本主义有商业垄断以及资本主义被犹太人影响等,他反对财阀阶层、反对自由市场。

 

1945年5月,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及由盟国占领后,盟国管制理事会第2号法令将纳粹党解散及宣布其为非法,其领导者被逮捕并在纽伦堡审判上被宣判犯有危害人类罪。20世纪90年代,由于苏联、东欧剧变引起的思想混乱,经济全球化导致人口向发达国家大流动,引起发达国家对外来人口的不满等,引发了新纳粹主义。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极右思想是新纳粹主义的衣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