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甲骨文》封面图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它是汉字的早期形式,属于上古汉语,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已有约3600余年的历史。

词条内容:

文学:甲骨文

清朝光绪年间,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在药店买回一剂中药,其中有一味“龙骨”,王懿荣见其上刻有图案,倍感惊奇,便将有图案的龙骨全部买回。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所以人将其命名为“甲骨文”。

文学:甲骨文

后来人们发现这些龙骨出土于河南安阳,那里当时一片农田。农民耕作时,不断挖刨出古代的甲骨,但不知是何物,也没有用处。直到一个没钱买药的剃头匠把甲骨碾成粉末敷在疮上,发现有止血的功效。从此他把甲骨说成龙骨,卖到药店。于是许许多多的商代史料被磨成了粉,当做了药,吃进了肚里,这就是所谓的“人吞商史”。

文学:甲骨文

甲骨文的内容是记载商朝中后期盘庚迁殷至商纣王间270余年的卜辞,历经8世12王。殷商有三大特色:信史、饮酒及敬鬼神。卜官在占卜时,用燃着的紫荆木柱烧灼钻凿巢槽,使骨质的正面裂出"卜"形状的裂纹,据以推断吉凶。占卜结束后记录占卜活动进行情况与结果的刻辞就是卜辞。大部分所记是殷商王室的占卜。

文学:甲骨文

河南贾湖遗址内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甲骨契刻符号”。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它并被认为是早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卜辞4000多年,并且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纸草文字,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文学:甲骨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单位,共藏有35651片,大多是名家捐赠和从私人、市肆收购而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拓片也很丰富,共28000余张。在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中还收录有该馆所藏甲骨拓本十余种之多。

文学:甲骨文

日本是收藏甲骨文较多的国家,在曾经日军占领安阳期间,日方曾组织日本学者在当地发掘甲骨及其他文物,并将所得运往日本。在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大约收藏有20000片甲骨,所以京都大学对于甲骨文的研究一直是海外研究的重点。他们曾出版了一本《京都大学收藏甲骨》,具有很高的科研水平。

文学:甲骨文

英国的大英图书馆收藏了3000多片甲骨,他们的研究力量不是很强,所以经常邀请中国的甲骨学者前去研究。美国的研究机构主要是加州大学,他们最著名的甲骨研究学者是吉德炜。他生于英国,后移居美国,是西方研究甲骨文的先锋,在商周两朝历史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被称为西方汉学界的巨擘。

文学:甲骨文

法国收藏的甲骨片数量很少,但在法国的一所高等实验学校,却出现了著名的甲骨研究者雷焕章,他精心研究甲骨文、金文与中国文化,以中、英、法三种语言编撰有关甲骨文的书籍,在国际汉学研究方向贡献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