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子

《补子》封面图片

补子又称胸背,简称补,是补缀于品官补服前后的一块带图案的织物。是我国明、清两代品管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的雏形出现在唐朝的武则天时期,此前的官服多采用配印绶制和色制两种,也就是靠配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来区分等级的。明清时期,这一制度也为朝鲜、越南、琉球等附属国所采用。

词条内容:

历史:补子

将补子作为品官服饰制度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发明的。洪武二十四年,他按爵位、品级做出了明确规定: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双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罴、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还有一些杂役人员也可用杂禽、杂花补子。

清朝的补子基本延续了明朝的制度,尺寸略小,且明朝的补子前后图案一致,而清朝的则分前后两半。级别上,文官用单禽: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用兽: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同时,明清两代受过诰封的命妇也有补服,她们的补子纹样以其夫或妻子为准,但不用兽补,只用禽补,以彰女子娴雅之德。

历史:补子

在清朝,从康熙、雍正年间开始,太监是可以有品级的,有品级的太监称为宦官,最高可至四品。宦官官服与补子的等级制度与他们的品级对应,采用文官飞禽的图案。尽管太监也是可以穿补服的,但补服的应用场景非常有限,太监们日常还是多穿着常服袍褂或便服而已,头戴暖帽,项戴朝珠。

历史:补子

清朝的官场制度称为“九品十八级”,体现在满族风格的服饰上,除了“补子”之外,“顶戴花翎”也是十分重要的配饰,分为“顶珠”和“花翎”两部分。顶珠在颜色上按品级从高到低可分为红、蓝、白、金四种。一至九品官员,分别配以红宝石、红珊瑚、蓝宝石、青金石、水晶、砗磲、素金、阴文镂花金、阳文镂花金九种顶珠。而“翎羽”则分为花翎和蓝翎两种,一般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使用花翎,翎羽上“眼”的数目越多显示官员身份越显赫。

历史:补子

如果你以为清朝时候只有皇帝能穿“龙袍”你就错了,礼治上来说,皇帝是可以赏赐给王公贵戚与文武百官“蟒袍”穿的,大体上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但是在实际应用上有时也会出现五爪的蟒袍甚至“四爪龙”,关键还是看见穿在谁的身上——黄上传的才是龙袍,其他的都叫“蟒袍”。从礼治上来说,真正区分身份的是袍子的颜色:皇帝、太后、皇后用明黄,其余皇亲国戚可用杏黄,普通官员只能用蓝色或石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