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明理學到當代新儒家》鄭宗義【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书名:從宋明理學到當代新儒家 作者:鄭宗義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译者:无 出版日期:2024-6 页数:472 ISBN:9789882373235 |
0.0 豆瓣短评 |
前往下载 |
当当正版 |
亚马逊购买 |
全网资源 |
内容简介:
從張橫渠、陳白沙、湛甘泉、羅整菴、王陽明等,到唐君毅、牟宗三、劉述先,本書通過考察諸位儒學大家的概念、義理與研究進路,詳細梳理了宋明理學到當代新儒家的發展脈絡。
宋明理學號稱難懂,如何才能進入它的義理世界?本書通過當代新儒家(或港臺新儒家)的研究成果,引領讀者一窺堂奧。當代新儒家是二十世紀中國哲學界最富原創與思辨的學術群體,其中唐君毅與牟宗三更是雙峰並峙。本書詳細分析二人在宋明理學上針鋒相對的詮釋,整理出兩條雖不同卻非不能調和的研究進路。此外,面對現代文化的衝擊,儒學以至傳統文化是否仍有價值和意義?本書以當代新儒家的反本開新為例,闡析他們的思考如何有力地批駁反傳統主義,顯示儒學可以如鳳凰火浴般重生。
全書分為三個相互關連的部分:第一部分闡發宋明儒學的核心觀念;第二部分探究當代新儒家特別是唐君毅與牟宗三兩先生對宋明儒學的研究,比較他們截然異趣的方法、詮釋與結論;第三部分剖析當代新儒家於汲取宋明儒的睿識上,如何繼往開來,重新設想「儒學」來迎拒西方哲學思潮的輸入,並批判地回應現代性的衝擊,乃至參與到當前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的討論。
作者简介:
鄭宗義
1965年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哲學與文化》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儒家哲學(先秦、宋明與當代)、中國哲學史與中西比較哲學。著作有《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2000年初版、2009年
增訂版)、《儒學、哲學與現代世界》(2010)及中英文論文近百篇。另編有《香港中文大學的當代儒者》(2006)、《中國哲學研究之新方向》(2014)、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Philosophy(2014)
目 录:
序言 xiii
導論 xvii
第一部 宋明理學的核心觀念
第一章 張橫渠氣學評議 3
一、 如何解讀張橫渠的氣學 3
二、 唯物主義的唯氣論 5
三、 理氣論 10
四、 超越主義的唯氣論 13
第二章 覺悟與自然—陳白沙的心學 27
一、 從白沙學案說起 27
二、 白沙學是心學 30
三、 以虛為基本,以靜為門戶:超越的逆覺體證 40
四、 學宗自然:心學言自然之三義 52
五、 對批評白沙學的理解與回應 59
第三章 湛甘泉心學探微 75
一、 甘泉心學與湛王之辯 75
二、 心之中正即天理 77
三、 自愛、自得、立志與知本 82
四、 本然之覺 83
五、 道德本心是個寂感樞機 87
六、 隨處體認天理、勿忘勿助與學問思辨篤行 94
第四章 理氣一物—羅整菴的朱子學 113
一、 整菴的朱子學 113
二、 整菴所疑於朱學者所謂朱子「未定于一者」 116
三、 理氣一物:內在一元的傾向 127
四、 理一分殊:性命之妙 141
第五章 再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153
一、 知行合一是所有形態知識共有的知識結構 153
二、 非道德的知之知行合一 158
三、 良知的性質、作用與來源 166
四、 回應質疑及合一的「合」義 174
第六章 明清之際儒學的一元化傾向 187
一、 研究與爭議 187
二、 「一元化」釋義 189
三、 明清之際儒學的一元化傾向 196
四、 明清之際儒學的轉型 204
第二部 當代新儒家的宋明理學研究
第七章 本體分析與德性工夫—論宋明理學研究的兩條進路 217
一、 本體分析與德性工夫的研究進路 217
二、 唐君毅與牟宗三的較量 219
三、 例示兩條研究進路的分別 222
四、 兩條研究進路的涵義與效力 232
第八章 比論唐君毅與牟宗三的朱子哲學研究 245
一、 唐君毅與牟宗三的朱子哲學研究 245
二、 對朱子求學歷程中存在困惑的詮釋 246
三、 對朱子工夫的詮釋 249
四、 對朱子哲學中心性情的詮釋 260
五、 對朱子理氣與心性關係的詮釋 265
第九章 理氣論—從宋明理學到當代新儒家 275
一、 宋明儒的理氣論 275
二、 理氣關係的各個命題 277
三、 牟宗三與唐君毅對元氣論的詮釋 286
四、 元氣論的義理規模 297
第三部 當代新儒家對現代性衝擊的回應
第十章 合哲學、道德、宗教為一體—當代新儒家的儒學觀 305
一、 對「儒學」的重新構想 305
二、 作為哲學的儒學 307
三、 作為道德的儒學 317
四、 作為宗教的儒學 320
五、 儒學的現實實踐 326
第十一章 論唐君毅對現代文化的省思 337
一、 《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的〈後序〉 337
二、 對現代文化問題的省察 343
三、 重建客觀價值意識:合道德、宗教與哲學為救治之道 353
四、 辯護唐說可能引起的批評 359
第十二章 全球與本土之間的哲學探索—劉述先的哲學思想 369
一、 哲學思想發展的三個階段 369
二、 文化哲學的探索 370
三、 中國哲學的專門研究 379
四、 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 391
附錄一我認識的劉述先老師及其學問 409
附錄二哲學家、儒者與恩師—痛悼劉述先老師 417
附錄三儒家智慧的現代表述—憶劉述先老師 421
參考書目 427